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档案文化>兰台史话

民国时期抚河流域的粮食市场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9-06-13 10:56:47

​  抚河发源于广昌县血木岭,干流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贯穿抚州中南部注入鄱阳湖,是江西省仅次于赣江的第二大河流。干流总长350余公里,流经抚州境内长270公里,抚州流域涉及抚州市八个县(区),集雨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抚河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

  抚河流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东乡区至今还有成片野生稻生长。唐代时期,抚州广修水利,仅抚州府治附近的千金坡就经5任知州修缮,由此带来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快速发展。两宋时期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落籍于抚州,以致人口激增,加快了土地的开发利用。王安石描述当时的抚州“山耕而水莳”,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南宋时,抚州种植水稻就有早、晚稻之分,陆九渊说:“江东两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占禾,晚田者种晚占禾”。明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组织屯田,奖励垦荒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复种指数提高。清朝,随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转入商品流通领域的大米更多,农业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1903年临川、金溪、崇仁、宜黄、乐安、东乡六县当年的产稻达700万石,除自食外,尚有60-70万石“接济邻境”。民国初期,区内水稻生产仍有很大发展。

  一、抚州粮食市场的形成

  粮食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一是有较发达的生产能力。抚州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抚州的产粮地有临川、东乡、金溪、南城、崇仁、宜黄、黎川、南丰、广昌,其中临川产粮量最多,据《赣政统计》和《江西统计日刊》记载:1934年抚州行政区内稻谷总产量1429.46万石(约71.45万吨),其中早、中稻983.46万石,晚稻396.46万石,糯稻49.55万石。二是有足够的剩余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以1934年为例,区内稻谷总产1429.46万石,根据《江西米谷运销调查报告》记载,每石谷与砻成糙米为0.52石,每石糙米碾成熟米0.85石,1石糙米为144斤,经过计算,碾成熟米约631.82万石(45.49万吨)。当时抚州人口为1437876人,按每人一年口粮180公斤米计算,所需口粮为25.88万吨,除供应本地口粮外,约有19.61万吨大米节余,可供1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三是有广泛的需求市场。抚河流域大米主要运往南昌、九江,再由米商运销福建、湖北、上海等地,然后转销他埠。四是有便利的交通。粮食与其轻纺产品不同,没有能够承载重量级的交通工具,无法运销他处。在陆路交通尚未兴起的民国中期以前,千年奔流不息的抚河为粮食运销提供了便利。抚河自南宋江西转运使张商英疏拓之后,成为历代漕粮外运、淮盐内销的交流干线。民国时抚州的粮食市场临川、上顿渡、南城、浒湾、李家渡也是依凭抚河沿岸而设,临川又是粮食总集散地。五是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大体包括辐射范围、市场环境、经营方式、运销方式、价格波动等。(此处仅谈辐射范围),民国时期作为粮食贩运的一级市场,运输工具水路用小船、排筏,陆路用土车。受运输条件和运力所限,辐射范围大约在30公里左右。如上顿渡市场辐射范围,南有秋溪、西有崇仁白鹭渡、孙坊及临川高坪圩、三里桥、六岭。浒湾市场南有上塘岗、琉璃岗,西有陈坊集,西北有三年集,东南有青泥。南城、南丰、广昌、资溪、金溪等地米谷在此集中。李家渡自古就是临川的属地,1969年才划归进贤管辖。该地在两百多年前,只是抚河北岸的一个小村落,当时的米谷市场在焦石村,后因附近河流泥沙淤积,来往船只不能靠埠,所以李家渡就取而代之。李家渡市场西有文港、王家洲、三江口、温家圳,北有白家集、云山。临川(抚州)市场居抚河中游,又是第七行政区的所在地,其规模较之其他几个市场更大,这些粮食市场所交易的粮食均由乡村小贩上门向农民或地主收购,或由粮食生产者运至粮行卖售。

  二、抚河流域的经营规模

  抚河中下游临川、上顿渡、浒湾、李家渡有粮食行79家,谷行9家,机米厂38家,砻坊143家,从业人员千余人。其中临川市场在1926年前最繁盛时期有粮食行18家,谷行有6处,机米厂16家,砻坊103家。粮食行均有堆栈,代客存放,其业务以代客介绍为主,也有自做买卖。介绍交易可分为介绍外客谷子买卖、代客上谷厂收买谷子、介绍出口买卖,代理外埠粮行收买4种,经营粮食仅浒湾市场在1930年前后每年达二三十万石,此后由于战乱,略于下降,到19354个市场外销57194石,其中九江50369石,湖口75石,湖北汉口6750石。

  这么庞大的经销量,必然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运转,仅临川市场就有中央、中国、裕民、农民、上海5家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支持,其中上海和中央两家争先还附设了粮食仓库。

  三、抚河流域的交易方式

  粮食交易中,牙人扮演着重要角色,牙人即现代意义上的经理人,是粮食销售的中间商,有组织的牙人称为牙行,俗称“行家”。牙人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牛马等畜类交易中从事评估的人,唐代开始以“牙”称呼交易中间人。《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安禄山??为互市牙郎。从此牙人作为交易中间人特定称谓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关于牙行的最早记载则始自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八月,中书省咨文称,除大都羊牙及随路买卖人口、头匹、庄宅牙行,依前存设,验价取要牙钱,每十两不过贰钱,其余各色牙人,并行革去。”明清时期正式沿用了牙行的称谓,牙行的主要职责就是联系买方、卖方,促成二者交易,从中收取牙佣。其经营方式很灵活,代替卖方代卖,代替买方代买,或代销代购。负责粮食交易的牙行又称为粮食行。

  抚州流域粮食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牙行介绍交易,各村粮贩从民农和地主手中收买谷子或已加工的熟米,经牙行介绍卖给机米厂或外地采米商。二是机米厂派人往各地收买谷子,加工后,通过米铺零售或运往外埠销售,临川市场的熟米多运往南昌。三是预买青苗。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后叶,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机米厂以充裕的资金为后盾,在春耕或青苗不接时放款给农民,借款者让人担保,秋收后用谷偿还,根据市面情形及收获期远近定价,事实往往远低于市场价,其中牙行介绍交易是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交易方式。

  早在明朝就形成了完善的牙行管理制度,民国的牙行仍须向政府主管机关申请牙贴,经主管机关与商会核查合法,发给印贴后,方可营业。在粮食交易中,一些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牙人通常联合一起领贴纳税,如李家渡由24人合伙,以公和堂名义,共领一本牙贴,每年营业税由各牙人共摊。

  牙行交易的步骤为招揽粮商投行、采样兜售、谈妥交易、过斛交货、当运粮船只抵达码头后,各行纷纷派人接洽争相邀请粮商投行,按市场规则,在成交前,粮商可与数家粮食行同时接洽,哪家价高投哪家,即任客投行、粮客投行后,由牙人携料筒至船上采取货料,陈列在牙行内,由买家看料购买,或者派人四处兜售。买卖双方谈妥价格后,订立交单,注明价值数量,交货日期。由买卖双方及牙行签字盖章,并交双方货样一份,以备交货时核对。交货时,由牙行通知斛工过斛,买客和牙行在旁监视,每过一石,由船户发筹一枝给买方,然后将货运至买者店中,交货收筹后,至此粮食交易完成。

  四、抚河流域的粮食加工与运输

  外销的粮食一般都是加工好的熟米,砻坊与机米厂负责粮食加工,通常是两者互助合作,有些索性合二为一或与牙行共同经营。如浒湾有粮食16家,其中5家兼有机米厂,2家兼砻坊。机米厂7家,多附设木砻,不兼粮食行的仅2家,还有一家兼设门市售米,砻坊5家,2家兼着粮食行,由此可见,粮食加工与交易关系密切。

  砻坊以土砻、木砻等旧式工具砻谷,机米厂是用机器碾米。清朝末期,各粮食市场陆续引进机米厂,并逐渐形成砻坊与机米厂的分工,垄坊负责将谷子砻成糙米,机米厂将糙米碾成熟米,然后运往外地销售。

  粮食运输最重要的工具是帆船,临川作为抚河流域的粮食集散市场,从上顿渡、浒湾市场运来的米谷在此集中,加工成熟米后,或由当地粮食商运销南昌、九江、汉口等地,或有九江、鄱阳等地的粮商前来买。据史料记载,粮运繁忙的时候,聚集在浒湾、上顿渡、码头的运粮商船每天都有40余艘。水运风险比较大,经常发生翻船事故,浒湾市场就因19291930年机米厂运粮往汉口出售,遇上粮场陡落亏损巨大加之两次较大的运输事故而一蹶不振。根据馆藏民国资料整理 抚州市档案馆吴华

(来源:江西档案信息网)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