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数字档案馆>网上展厅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

来源: 作者:admin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9-02-01 09:34:54

​黄沙大战旧址


黄沙大战胜利纪念碑.jpg


黄沙会战旧址在天宝乡黄沙村。黄沙村是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藩。东有龙形山,北有紫阳坛,西有栗西垴,南有一小坑。整个地形如箕斗口,易守难攻。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肖克等先后率领红一军团、红五军、红十七师转战天宝,打土豪、惩劣绅,救济穷苦百姓。1934年2月,肖克将军指挥的黄沙大战,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歼灭了敌军4个团,在红军早期战争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肖克将军亲笔题词的黄沙大捷纪念碑,今天耸立在天宝黄沙,向世人昭示革命先烈业绩。



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纪念馆.jpg


宋应星(1587—1664?),字长庚,奉新北乡(今宋埠镇)人,《天工开物》一书的著作者。该书详细记载了十七世纪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生产领域中的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在中外科技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为了纪念宋应星这一伟大科学家,弘扬历史文化,实施科普教育, 1983年,奉新县筹建宋应星纪念馆, 1987年开馆,开馆十六年来,接待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达二十余万人次。宋应星纪念馆也成为江西省十大名人馆之一,属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鉴于宋应星纪念馆原馆面积小,馆舍条件差,布展条件不足,不能充分展示宋应星及《天工开物》一书的成果,择址新建宋应星纪念馆。新纪念馆选址于冯田工业园区的应星农业科技示范园“宋应星公园”内,占地面积为60亩,已建设主馆一个(陈展宋应星生平和《天工开物》一书成就)、分馆两个(分卷介绍《天工开物》十八卷科学技术内容)。

新建的宋应星纪念馆主题定位注重历史名人馆展示与科普教育功能相结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做到了寓教于乐,既充分展示宋应星伟大一生的生平和《天工开物》一书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精髓以及“技术是自然和人类之间协调的产物”这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也展示中华科技文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馆内准确地展示中国古代科技历史文化、图片、图表,同时以直观的形式,在一些可以场景化的内容上,设置以互动参与的休闲娱乐形式。馆内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多件实物、文物。

  纪念馆经常组织有关中国古代科技主题的专题展和专题活动,自新馆试营运以来,已先后接待中央、省、市、县领导团参观140余批,接待青少年学生20000余人次,有效地履行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现已成为一个服务于全国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普教育活动的优秀场所。


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


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gif


铜鼓是红色的革命老区。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铜鼓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占全省在册烈士的7%。1990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铜鼓县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位于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 窑址12座,灰坑55个,基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 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1987年分别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    

三千多年前的江南是什么模样?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生息繁衍的?随着樟树市对吴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的展开,一个神秘的历史之谜即将揭晓。

“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分为商代中期、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这儿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前后延续整整400年。   

4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和研究年代学的一把“标尺”。据考察,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有城墙、房址、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目前已出土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瓷与玉器等文物4000余件,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在樟树的地下竟沉睡着这样的旷世之宝,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工程。樟树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现在起全面展开对吴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

“古文化、古城、古文明”,是再现吴城文明的“三部曲”。按照保护展示的规划,到明年将兴建吴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吴城商代遗址保护展示园区,较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吴城遗址研究成果及重大文化价值;2003年至2005年,复原商代房址、冶铸作坊、祭祀场所、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进行地面展示;2006年至2010年,逐步恢复符合吴城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或有利于现存遗址保护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从而建立永久性的国家历史文化遗址园区。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五”计划的重点保护项目,吴城遗址保护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将历时10年,预计将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由国家拨款。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当复杂,为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运用高科技攻破各项难关。到2010年,吴城遗址将成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



部分吴城出土文物



吴城出土文物1.jpg吴城出土文物4.jpg吴城出土文物2.jpg


吴有训科教馆


吴有训科教馆.jpg

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者。中国近代物理学和高等理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培养了诸如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王大珩、邓稼先以及于光远、胡乔木、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1988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第一套中国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纪念邮票共四枚,1992年,吴有训的家乡高安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吴有训科教馆,于1999年4月26日建成开馆,馆名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所题。该馆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美观庄重、富丽堂皇。展览陈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馆举办了“吴有训生平展”、“高安科教名人展”、“江西籍院士展”、“原子弹模型展”、“名人字画展”、“碑刻长廊展”。现收藏吴有训先生及各类名人的文物、史料、照片、遗物达一万余件,其中1、2、3级文物1800余件。该馆被授予“宜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2年12月,由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名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该馆先后主编与协编出版发行了由邓小平题名的《吴有训》、《吴有训科学贡献》、《吴有训论文集》、《吴有训传》《吴有训科教馆记事》等专著。中央、省、地、市电视台及各种报刊等媒体对吴有训及吴有训科教馆进行了广泛的专题新闻报道。开馆以来,共接待中外宾客60余万人次。大力开展了“科教兴国、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使吴有训科教馆的知名度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位于县城阳乐大道中段。该馆成立于1961年,1962年5月在万载仙源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进行原状陈列。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停止开放,机构瘫痪。1983年3月,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得到恢复。

全馆占地面积1880余平方米。展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仿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内设有两个陈列:“湘鄂赣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坚持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3个部分介绍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斗争史。陈列200余件革命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黄火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湘鄂赣边区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1991年增设的“万载籍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介绍了17位万载籍老红军的革命生涯。馆内还建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收藏革命、历史文物数千件。

    2001年,该馆被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熊雄故居


熊雄故居.jpg


熊雄,1892年出生,江西宜丰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3月转入德国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3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1925年9月回国,分配到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

1926年1月,熊雄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主要负责人。在黄埔军校期间,熊雄制订、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并亲自讲授《军校中的政治工作》等课程。熊雄还聘请恽代英、肖楚女、高语罕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到军校作政治讲演。在教学中,他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熊雄在军校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主张和路线,认真执行军校的办校方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杀害。

熊雄故居在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系一幢具有清代建筑特点的砖木结构民房。正屋进深为1栋1寝,6扇5间。寝堂两边有小天井及侧厅,四周为砖砌封檐高墙,两侧有通巷及配屋。革命烈士熊雄在此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正屋后为“培兰书室”,木质结构,5扇4间,为熊雄少年时期读书习武之所。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